【Lomography 120 彩色負片】攝影愛好者 Alonelife 的獨自攝影:創造只能由我拍攝的畫面

Alonelife 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底片創作,目前定居於台南,他分享了之前參與萬聖節攝影大賽並拿到首獎的作品,並且也透過 Lomography 120 的底片與自己愛用的 120 相機與我們分享更多他對於底片攝影的想法。

© Alonelife | LomoChrome Turquoise ISO 100-400 120 藍調特效底片-2021 新配方 /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

Alonelife, 你好!很高興在 Lomography 線上雜誌與你相見,可以向我們介紹下自己嗎?

大家好,我是 Alonelife,這次很榮幸能被 Lomography 受邀合作。關於這個帳號的名稱有著獨自、孤獨(alone) 與生活(life ) 的意味,也代表了我「獨自記錄著自己的生活」的意思;至於我個人而言,僅能透露我目前定居於台南且在當地生活著(但我並非土生土長的台南人),若有底片攝影相關事宜也都歡迎聯繫。

© Alonelife |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

你是何時開始接觸攝影,並且拍攝底片的呢?

攝影的部分基本上從大學乃至出社會階段,其實並沒有真的實質去接觸與鑽研;一直到約 2019 年的 12 月份,我的一名國中的好朋友 Jerry Lu (@jerrylu_1) 從北部下來台南玩,那時我們計畫一起開車去台南左鎮區的二寮看日出(觀日亭),而在當時他也送給了我一台 Olympus mju1 的傻瓜相機與一捲底片,從此開啟了我的底片之路,而我也持續拍底片直到今日。 與其說在拍攝底片,更傾向認知它對於我是的一種「生活習慣」。 另外,當時在二寮拍攝的照片也是我的 Instagram 帳號內的第一張照片,讓我不會忘記當時的回憶與拍攝的初心。(不過當時大老遠跑到二寮,但因為雲層與霧氣太厚,並未能如願看見日出,我和朋友都笑了…)

© Alonelife | LomoChrome Turquoise ISO 100-400 120 藍調特效底片-2021 新配方

對於 135 底片及 120 底片,拍攝時心態是否會有不同?

這是個人們常討論到的話題,我自己是大致歸類幾個面相來看: 一、張數:拍攝上從 27-36 張(135 底片規格、甚至是半格的 72 張)變成 8-16 張(120 底片規格),常見到一些人會說:「因為照片張數變少,而更珍惜每次按下快門的時機」,但對我來說這並不會成為認真對待拍攝的誘因,我一點都不在意;相反的,不論底片的張數是多是少,我都會好好的看待每一次的拍攝,這是我的心態。若因爲張數多而恣意的按下快門,沒能發揮到底片、相機、鏡頭、被攝者與場景的特性,某層面而言對我來說是一種變相的浪費,著實感到可惜。 二、片幅與畫面比例:因為底片規格與畫面的片幅不同,對我來說在構圖上也會有所差異,在拍攝時的心態是會有差別的。不論是拍攝時的操作、應用與拍攝當下取景、構圖,些微的差異就會導致結果的不同,而那些看似微小的差異確實是會影響到我當下拍攝的心境的;但就心態而言,基本上都是認真對待攝影的。 三、畫質:就我的經驗,如果你是一個對畫面「有所追求」的攝影者,那麼比起 120 規格,135 規格可能沒辦法一直滿足你;而若你是一個追求便利、快速的紀錄型或街頭攝影者,那麼 135 規格的優勢則可能較適合你;剩下的就取決於使用者想追求什麼了,而我個人是有一定程度的追求畫質的。

© Alonelife | LomoChrome Turquoise ISO 100-400 120 藍調特效底片-2021 新配方 /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

可以跟我們介紹下萬聖節及鬼的系列的照片嗎?

好的,事情是這樣的。約於 2022 年的 9 - 10 月左右,我的朋友通知我有一個底片相機的粉絲專頁(靈魂交易所 @soulcamera2.0)在舉辦「萬聖節底片攝影大賽」,當時的我覺得這個攝影題材很有趣,也有一些 「實驗性拍攝」 的想法,在思考過後就決定投身參加。 當時拍攝的最初想法是,我希望拍攝一種台灣大眾普遍認知的萬聖節照片,所以有設定一些拍攝元素(比方南瓜燈籠、披著床單的鬼魂等),希望拍攝出來的照片即使有鬼魂的感覺,但也不至於到恐怖(甚至希望有點俏皮),符合大家對於該節日的既定印象。 決定拍攝的主題後,就開始準備拍攝的用品(沒錯,就連扮鬼用的白布也是我去布料店買的),拍攝的地點除了教堂之外,其他則都是我日常會遇到的場所(比方房間、浴室、走廊、工作的場地、每天路過的菜市場、平常遛狗的公園等…);至於扮演床單鬼魂的模特兒也是我自己,有好幾張照片都是利用相機內的自拍器來回拍攝(想像一下按下快門然後手刀衝刺套上被單的樣子)。

© Alonelife

至於拍攝手法則,當時已經決定主題是床單鬼魂,但比起一般的照片,我更希望在照片上能呈現出鬼魂那種「半透明」的狀態,所以打算利用重複曝光(Double Exposure)的手法來拍攝。為了這個,還特地去查了我使用的相機(Rolleiflex 3.5F)有沒有重曝的功能,結果還真的有!(我知道有些祿萊的使用者不知道,但你沒看錯!Rolleiflex 真的有重複曝光的功能…),但在實際拍攝上因為硬體要切換,導致腳架上的相機位置還是有些微挪動,以致於一些照片還是有點模糊(有機會在拍攝會更注意)。而最後,該系列照片拿下當時萬聖節攝影比賽的第一名,也讓我獲得一台價值 12000 元的 Nikon F2 相機含鏡頭,實在非常開心。(交件時還一度讓主辦方勿以為照片是後製合成的。)

© Alonelife

這次使用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 以及 LomoChrome Turquoise ISO 100-400 120 藍調特效底片-2021 新配方 使用感覺如何?之前有嘗試過嗎?

兩種底片之前都沒有嘗試過。Lomochrome turquoise 120 是特殊色調底片,拍攝時須考慮畫面中色彩的排程與變換,老實說這次的拍攝,我認為自己沒能將它的底片特性透過拍攝運用得宜(有點太急躁),希望下次能拍攝的更好。 至於 Lomography 100 120 的部分,我認為顆粒與畫面呈現的部分很細緻,在光線充足的前提下是一捲不錯的底片;但這次於拍攝上因為時間與個人因素,並沒有特別著墨於戶外攝影,反其道而行改為棚內拍攝,一方面是對於該底片的效果呈現感到好奇,另一方面也算自己的一種突破,因為它是我第一次的棚內人像拍攝。老實說就結果真的是出乎我意料的好,寬容度比預期的高很多,以 ISO 100 來說,是一捲很不錯的底片。

© Alonelife |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 / LomoChrome Turquoise ISO 100-400 120 藍調特效底片-2021 新配方

可以跟我們分享下這次最喜歡的照片以及背後故事嗎?

Lomochrome turquoise 120 來說,我最喜歡佛光普照(釋迦牟尼佛像)那張,打從我接到這個合作案時,就已經把它列入拍攝的選項內,它是一尊位於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聖母廟的佛像(畫面上看起來不大,但實際約有一層樓高,我是在圍籬外拍攝的),佛像整身都是金黃色的。而當初我會選擇這款底片,一方面是因為我沒有使用過,其次則是我希望透過該底片的特性去製造一些畫面上的反差(不論是顏色或是對於被攝物的型態,或它的既定印象);由於佛像本身是金黃色的,根據這捲底片的特性,可能使它轉為青藍色的,在畫面上讓莊嚴而不可侵犯的神尊染上一層神秘、邪魅、詭異,甚至是帶有一絲恐怖的氣息,讓觀眾透過基本的顏色反差形成一種視覺刺激與印象,這是我非常樂見的。

© Alonelife | LomoChrome Turquoise ISO 100-400 120 藍調特效底片-2021 新配方

Lomography 100 120 的部分,我最喜歡的是單純只有手的那一張。其實這次在拍攝上因為一些原因,我有去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,甚至可以說是孤注一擲的試驗;以 ISO 100的底片來說,最理想上可能還是在戶外的陽光下拍攝會比較妥當(光線充足下效果會比較好,也較不會有曝光不足的問題),其次則是,這是我第一次嘗試棚內拍攝人像照,而且也是我自己打燈的,至於理由就我個人而言就只是純粹想嘗試,且偶然之下天時地利人和(攝影師、模特兒、器材等都剛好能在一個時間點到位)。

© Alonelife |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

至於拍攝的模特兒,則是我的跳舞學妹兼刺青師好友雨青 (@fancccccy___ from 伍和賜青 ) ,以第一次人像主題拍攝來說,除了交情上算較為熟識外,她本身面容的上相程度與外貌特質,打從一開始就是我人像攝影的首選;再一方面是,她本身一路努力於異鄉打拼到成為一位刺青師,其心路歷程中可能有的自我懷疑與對未來的徬徨感等,其過程之中所經歷的內心煎熬與負面情緒,我是可以理解的,也是希望能拍攝到的(為此我們還在拍攝前有一場行前會,確認模特兒的內心狀態以讓我了解與配合拍攝),且也是我在台南異鄉少數還持續奮鬥的好友之一,所以第一次的人像攝影找她,對我而言也是別具意義的,這也是一定要請她擔任我第一次棚內人像攝影的模特兒的主要原因(也很高興她能答應邀約,與我合作拍攝)。

© Alonelife / 雨青 |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

可以跟我們介紹下你最喜歡使用的 120 相機嗎?

以浪漫的角度來說,最喜歡的是「Rolleiflex 3.5F」,當時我買的是白臉(white face) 版本,是跟一位台灣少數專精於祿萊雙眼相機的賣家 Jiro Hsu (@jirohsu) 所購買的。據了解那是他平常所拍攝的愛用機子,但由於現實因素他將它出售了,某層面而言,也算是繼承他的拍攝意志,一直到現在它仍是我出外的主力機;而以實用角度而言,「目前」最喜歡的相機是「Mamiya RB67」,除了體積稍大跟較重以外,我認為這台相機的設計與實用性幾乎完美無缺(成像完全不輸高檔相機且又便宜,CP 值非常高);Lomo 100 120 那卷就是由它拍攝的,除了該相機本身是針對室內棚拍而設計之外,我認為 6x7 的直幅也非常適合拍攝人像,所以這次的室內人像拍攝也有著嘗試將其功能最大化的意味。 至於未來會不會再入手其他 120 相機,我想這是肯定的;而屆時這個排名是否動搖,也是有機率的。

© Alonelife

對於 Lomography 這個品牌的印象如何?之後還有想嘗試什麼產品嗎?

老實說拍攝底片時,我並沒有特別去鑽研各大品牌,一直到後期一些拍攝上需要高 ISO 底片時,接觸到 Lomography 800 底片,才開始較為涉略 Lomography 這個品牌。而透過這次的合作案經過多次考察,真心覺得 Lomography 在底片的推廣與經營上下很多心力;不論是線上投稿、雜誌專訪、推廣活動、產品研發等,特別是在這個數位相機與媒體飛速發展的年代,還有一群人願意投入底片的研發、與生產製造,甚至是降價出售,讓底片攝影者還留有一個可以選擇的後路,我想這是必須給予肯定的。產品的部分則跟我拍照一樣,保持一貫開放的態度;只要時機來到,任何產品我都是願意嘗試的。

© Alonelife | LomoChrome Turquoise ISO 100-400 120 藍調特效底片-2021 新配方

會想持續拍攝底片的原因?

這個問題大致分成前、中、後期:前期是認為底片逐漸快被淘汰了,在這有經歷過底片的年代,不趁現在多拍一點,等到底片真的消失時會覺得可惜,當時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態。 中期開始大量拍攝照片後,認為底片所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對於數位而言有一種「魅力」;除了一般大眾所認知的「解析度」、「物理特性」與所謂的「底片感」外;在用心按下每一次快門的過程之中,當照片洗出來,你看到該張照片後,會特別有印象當時拍攝的狀況,當時發生什麼事、看到什麼景象、見到什麼人等等,我想這是在這個做任何事都力求必須快速、輕鬆操作的時代中,所難以被輕易取代的。 後期的話,說真的這個想法是蠻隱私的。但我是認為「我是在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而拍攝的」。

© Alonelife

首先,我是一個對於人生較為悲觀的人,由於許多因素(生理、心理、家庭等都有),我對許多事並不抱有太多的期待,我是個已經為自己的死亡做好心理準備的人,可以接受自己隨時會離開這個世界的。但一方面我也好奇,在離開之後,自己是否能留下一點點什麼東西給後面的人,我一直是抱持著這種心情去拍攝的(雖然我知道那也可能是徒勞的),然而,不知不覺拍著,就變成一種生活習慣,且持續一路累積至今;另外,這是我自己的體驗,有時在攝影當下亦或是看到成品後,我常常會認為我是被「拍攝的畫面」所「感召」的,且在此時此刻我也意識到,這個畫面必須且只能是由我來拍攝的,任何畫面都是。

© Alonelife |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

接下來還有什麼規劃以及任何想與我們分享的?

沒有特別的規劃,隨遇而安。 至於分享的話,我認為攝影者除了多拍、多思考之外,多去看別人拍攝的作品(不論實體或是書籍),多走走圖書館、美術館,多去研讀歷史、認識其他的攝影家、畫家、藝術家,多去其他地方走走、多與不同的人交流、透過多種方式讓生活更「豐富」一點,在拍攝的創作上我認為是有很大的幫助的。最後,拍照開心就好。

© Alonelife | Lomography ISO 100 120 彩色負片

非常感謝 Alonelife 真誠並認真地為我們分享他的創作經歷,相信他對待創作的方式能讓他在底片攝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,並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,期待在未來看到更多他的分享,請持續在 Instagram 關注他的動態!

written by truelin on 2023-12-22 in

更多有趣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