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Lomo'Instant Square Glass 拍立得】攝影師 YuChung : 保持方向感
近期成立了攝影空間的 yuchung ,是名低調的攝影師,但極早期便接觸 Lomography,喜愛不同攝影格式的他,此次也初次為我們嘗試了 Lomo'Instant Square Glass 拍立得相機 ,一起來看看吧!

Hello yuchung, 您好,很高興在 Lomography 線上雜誌相見,初次見面,向我們介紹自己吧!
我畢業於 SVA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(School of Visual Arts, New York),過去十年間從事平面攝影與影像統籌的工作,幫運動品牌拍攝一些選手肖像與大型活動的影像內容製作等。大學時期初學攝影,正好是 Lomo 相機剛引進並風靡台灣的那個時期,父親送了我一台 Lomo L-CA ,這個禮物也成為了我日後探索攝影的起點。我大概有十多年沒有用 Lomo,直到前幾年參與 「愛情串燒」與 Lomo 的合作計畫 才又拿起 L-CA,拍了不少意料之外的有趣照片。
平常就很常使用拍立得記錄生活,是從何時開始的呢?
若你出生在 1980 年代初期,通常有些醫院都會為新生兒拍攝一張拍立得作為出生證明,那大概是我人生中最早的一張拍立得照片。而我自己開始使用拍立得 (Instant Film),應該是從大學時期看了一部諾蘭的早期電影《記憶拼圖》(memento),裡面主角只有短暫的記憶,為了回憶前一個週期發生的事,他必須在拍立得上寫下所有他記得的事實,才能在每個新的記憶週期裡拼湊出真相。我實在太迷戀戲中那台相機,因此入手了我人生中第一台 SX-70。
在紐約唸書時期,由於大量拍底片成本很高,我習慣用 Mamiya RZ67 搭配撕拉片(Peel apart film)來確定每張影格都能正確曝光——這件事回頭看很有趣,在底片時代,拍立得只是輔助工具,幫助你正式按下快門前確認一切都到位了。而在數位時代,大家反而要用數位相機來測光,拍立得反而變成一種很慎重的儀式,或是一種最終結果,這個因果關係挺有意思。
不過隨著後來有段時間寶麗來停產,加上我平時工作外其實很少拿起相機,拍立得大概就在我防潮箱沈睡了十多年。直到前幾年疫情期間,生活慢了下來,我重新學習彩色暗房(C-Print),並且對數位影像轉類比的古典暗房技術有很大的熱情,才又開始拿起相機記錄生活。
第一次使用了 Lomo'Instant Square Glass 拍立得相機 嗎?有什麼感想?
體積很小很輕便,方便攜帶,另外不用擔心鏡頭蓋忘記開是很大的優點!

有沒有什麼拍攝方形拍立得的技巧?
使用 Range Finder 相機好像也不用想得太精準,讓快門當作捕捉現實的手臂就好。

為我們選出一張這次拍攝最喜歡的照片吧!

這次拍攝了一些食物與建築,通常是什麼情況下會想拿起拍立得記錄?
五月的生活非常忙碌,這些大概是我少數能夠拿出相機拍照的時刻,不過我非常喜歡拍立得帶來的現場感,很像記憶中的幕後花絮一樣,幾乎每天都會帶著拍立得出門。

最近開始了一些空間也辦了活動,可以談談看空間的想法嗎?
去年底我在西門町開了攝影棚,這個空間的前身為台灣 1990 年代知名藝術電影頻道的電影試片室。在翻修這個空間時,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延續其獨特的文化氛圍。攝影棚取名為「Ongoing Project 營業中」 ,靈感來自於藝術圈常見的問候語「你最近有什麼正在進行的計畫?」,我希望這裡不只是個專業攝影棚,同時也是一個持續發展的文化計畫,在場域裡能夠展開各種不同文化對話以及有趣的事,這次照片裡其中一張也來自於我們五月所辦的活動。

如果有機會,還會想再嘗試什麼樣 Lomography 的產品?
Kodak 停產 110 底片前,110 相機是我每天出門必帶的相機,所以可能是 Lomomatic 110 吧。

最後,未來還有什麼計畫嗎?或是任何想說的
保持方向感。

謝謝 YuChung 為我們初次嘗試了 Lomo'Instnat Square 拍立得,請持續追蹤他的 動態!
written by truelin on 2025-06-11 in
未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