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Lomography 120 底片】攝影師謝寬的美國夢與台灣味:如果了解現實,就能被其感動
1早期,我們曾在社群網路上看到 謝寬 分享他拍攝的 120 影像,用一顆鳳梨拍出對於家鄉以及家人的情感,當時他正在美國的藝術研究所學習攝影,今年我們趁他回到台灣邀請他嘗試了 Lomography 120 底片 與 Lomo LC-A 120 底片相機 ,隨著畢業,謝寬對於影像也有更多想法,一起來看看他拍攝下的場景!

Hello, 謝寬,很高興在線上雜誌與你相見,可以介紹下自己嗎?
嗨!很高興能與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們見面。我是謝寬,Kuan 也行,也有些朋友會叫我 Hotdog,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。小時候托父母的福,唸了幾年音樂班,大學跑去唸了資訊管理,又於 2023 年從紐約 Parsons 攝影藝術研究所畢業,現在在撰寫文章的我,正因為簽證到期要準備搬回台灣!回看自己的經歷,才發現自己誤打誤撞也在不同教育體系中過了過水,可能正因如此,造就了我定不下來、喜歡到處走走看看的性格。我喜歡騎車兜風、做白日夢與游泳;喜歡諾蘭導演對人性與宏觀世界的思考,也執迷於王家衛電影中的鏡頭語言與細膩的情感刻畫;喜歡達文西的天才,也為尼采的瘋癲感到惋惜;喜歡吃甜食,偶爾嘴饞也會在家開火做些簡單料理;如果你也喜歡攝影,也許我們能在宵夜時段的柳家涼麵巧遇並聊上兩句。
你是如何開始接觸底片攝影的呢?
2018 年的夏天,陽光的熱被半透光的窗簾阻隔,前女友租屋處的冷氣機嗡嗡作響,他穿著畢業作品靠著床沿走過來,把一台 Olympas XA2 交到我手上,要我試試,幫他紀錄作品。從那之後,拋棄式即可拍、Pentax SPF、Minolta X-700、Nikon F2、Pentax 67 到最近入手的 Hasselblad 501c。很可惜的是,我的錢包並沒有隨著片幅越拍越大而成長多少,反倒是底片的價格越來越不客氣。感情世界有句老話:「人們因為不認識而在一起,因為相識而分開。」但我對底片卻是了解的越多,越深陷其中。我也是因為底片那些老掉牙的特質而喜歡上了底片,顆粒感、唯美的失焦、文青氣質、等待底片的難耐與收到掃描檔的驚喜,還有最惡名昭著的底片的「直出無修的色彩」,雖然現在難免對這些認知與人為失誤嗤之以鼻,但也正是因為這些迷思與美麗的誤會,讓我沒有放棄底片攝影。經過幾百卷底片的試錯後,偶爾會被問在數位時代堅持拍底片的原因,我都說:「因為還是有些事情只有底片才做得到啊。」一隻眼睛貼著 Pentax 67,一邊試著不讓呼吸影響我對焦。

後來又是怎麼決定到美國學習攝影?
是我的好奇心吧!從小對美國教育的刻板印象,讓我覺得也許太平洋對面的教育方式對我這種不守規矩的「課堂丑角」比較有幫助。在升大學前,父母覺得我還太年輕、性情不定,不適合出國唸書,一直等到了我大學畢業,這個被我丟到後腦勺的想法,才又慢慢爬了回來。退伍後仗著自己在大學期間摸了相機與剪輯軟體的經驗,還有一些粗淺的攝影知識進了一家科技公司做內容行銷,負責製作產品、行銷與公關所需的照片與影片,舉凡人像、產品照、徵才廣告、客戶採訪與活動紀錄等。隨著拍攝的次數漸增累績了一些作品,也發現自己對攝影創作的興趣越發強烈,在一次公司年後改組的過程中,決定來個破釜沈舟的裸辭,滿足一直以來想去美國唸書的夢想,加上台灣沒有專屬攝影的研究所,所以很自然地就被推向了國外。記得那時候是抱著一種「讓我瞧瞧」的心情拖著兩個大行李箱來到紐約的。

說說一名你最喜歡的攝影師?並且告訴我們原因?
這個問題還是好難回答啊!我常常要在心中默唸好幾個攝影師的名字以備不時之需,就怕突然被問時不知如何回答而出糗,還請讓我用「近期最欣賞的攝影師」來回答這題好了。奧山由之 (Yoshiyuki Okuyama)。他能在商案與創作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,甚至兩者相輔相成,對於正在努力的攝影師與藝術家的我來說,正是我欣賞他的點。他不僅是攝影師,也是能透過影像傳達想法的導演。個人認為「解構日常的人事物並提煉精華」的能力是奧山由之與很多其他日本攝影師都共享的特質。我書架上也放著他的兩本攝影集,《Best Before》與《君の住む街 復刻版》,偶爾翻閱還是不禁感嘆他鏡頭的直率、構圖的幽默與畫面中拍攝對象的自在灑脫,在觀看奧山由之的作品時,彷彿沒有層層鏡片的阻隔,自己成了他的攝影助理,見證了拍攝的瞬間。他的作品沒有其他殿堂級大師們的嚴肅與悲愴,觀看時也不會陷入存在主義危機的焦慮漩渦,就像清晨拉開窗簾時竄入房間的那道暖陽,卡在現實與想像的陰影之間。

回到你自己,你認為自己的風格是什麼呢?
這也是我一直不停困擾自己的難題,我到底為什麼而拍照呢?需要主動去建立拍攝風格嗎?如果一位攝影師沒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呢?我認為這些問題追本溯源,在詢問的其實是: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呢?也許可以將我的人生抽絲剝繭,從每個我做的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決定中略知一二,但要我明確的說明卻是難上加難。如果是旁觀者來描述我或我的作品,可能會容易許多,使用一些常見的形容詞聽起來煞有其事,但那也只是「他」所感受到的「我」的片面之詞,若能從無數多個旁觀者口中拼湊出個整體,那也許就能無限接近真相。但我認為我自己的風格是什麼呢?我帶著相機讓時間流淌過我,用鏡頭撞破世界的冰河,並同時將世界的模樣印下來。我認為所有相機創作出的影像,無論成品是寫實或抽象,皆是客觀的。攝影是透過主觀的手,經過客觀的相機裝置,創造出被主觀意識觀看的客觀之物。攝影師可以用調色、調顆粒感、追求底片感而粉飾作品,但那些也無法更改其本質,還是能被火眼金睛看穿看透。我的攝影風格歡迎這個世界讓我看見的所有,並拒絕對現實過度的修飾,無論是人像、風景或創作皆是如此,世界已經如此複雜,再增添個人主義解讀的必要性不高。如要舉例,那 Eugène Atget (尤金‧阿傑) 與他的作品非常接近我對「攝影」與「攝影師」的理想模樣。赤裸裸的現實便已足夠震撼,如果了解現實,就能被其感動;反之,則需透過其他創作手法吸引,彌補對現實的認知差異。但有沒有可能我在追求極致寫實的路上,反而變成了極致的浪漫主義者呢?我沒辦法確定,只能透過時間對自己與自己的作品進行緩慢分析了吧!
關於你過去曾在網路平台分享的 120 鳳梨照片,取得不錯的迴響,可以談談那張照片嗎?
那時候我正絞盡腦汁思考著我的畢業作品,想透過攝影去表達情感與個人故事,但無論如何,我的拍攝手法欠缺詩意,情感元素一直被困在相片的框裡,無法傳達也無法被感知。
2022 年底藉著美國的聖誕假期,從紐約飛回台灣過年,這段期間我一直努力的感知著我的家鄉,與那些一直在身邊卻習以為常的人事物,想以此為媒介引出我創作的靈感。在家環顧四周,看見客廳靠窗戶邊有個鳳梨被如供品般地擺放在一個方形的碟子上。記得以前問過父親家中擺著鳳梨的原因,「好吃、好運、會旺」他說,父親會去早市買一顆生的鳳梨回來,並把熟的宰來吃。一年一年,一顆一顆的換,我發現鳳梨不再只是鳳梨,是民族文化對事物的詮釋,是父親對好日子的期盼,突然發現原來我這麼多年一直在見證鳳梨被象徵化的過程。我便趁著某日陽光正好,把鳳梨與方形碟子拿上陽台擺放好,為它拍了一幅肖像。由於直射的陽光太硬,便請我父親手拿半透明的塑膠袋為這顆鳳梨柔和太陽的直射。我不僅拍攝了這顆鳳梨,也因為有父親的協助,拍下了我們家的對文化的回應。「也許這是攝影傳達情感的一種方式?」我想,「但如果去除文字描述,單看一顆鳳梨的照片,還能感動到觀者嗎?」我又想,「這大概就是攝影的限制吧!」因為攝影永遠都會有個框在那裡,而攝影師們在二維的世界裡嘗試突圍。

你提到大學時唸的是資訊管理,入讀藝術研究所時,會感覺到跨領域的困難嗎?
不會耶,其實我個人覺得所謂「跨領域」的人更適合從事藝術創作,教授們也表示他們鼓勵不同背景的人就讀藝術研究所。非藝術從業者所欠缺的也許只是創作所需的技能與思考藝術的時間,但藝術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表達方式,如果能為自己的專業知識與人生經驗,找到適當的藝術表達形式,也許就能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作品。我大學念的資訊管理,必修都屬於比較淺顯與入門的學科,除非個人對寫程式特別有興趣,不然資管系的畢業生學到的大部分都是水平向的知識,每個領域都碰到一點的小「通才」,我們都開玩笑說資管系就是企管系與資工系的平均。加上我來 Parsons MFA Photography 前也經歷了當兵、工作與準備期,在大學畢業與研究所間將近四年的時間,體驗了一下人生也擴展了攝影專業的知識量,所以轉換的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。在美國唸書,讓我感受到困難的應該是語言表達吧!在評圖時能不能精準表達自己的想法非常關鍵,偶爾因為表達不完整或無法對答如流而感到懊惱。英文閱讀能力也是一大考驗,常常一堂課的作業就是閱讀幾十頁的摘錄內容,現在想到還是很崩潰,比較慶幸的是有些比較有著名的能在網路上找到中文翻譯的 pdf 檔。

這次使用了 Lomography 不同的 120 底片,並且自己處理了後期掃描,有什麼感覺?
這次 Lomography 讓我拍攝了三種底片,分別為 LomoChrome Color '92 、Lomography 800 120 彩色負片 與 Lady Grey ISO 400 120 黑白底片 。雖然我很常拍底片,也會嘗試不同品牌的產品,但我不是底片色彩科學的專家,也不確定我合作過的底片沖洗店家是否都使用同一套流程與標準,所以這些都只能算是我自己掃描後修圖的感覺。LomoChrome Color '92 的顏色偏冷;Lomo CN 800 偏暖,顏色濃郁;Ladygrey 400 黑白對比度偏高,這三款的顆粒感偏粗,彩色底片顏色乾淨。如果說我平時習慣拍攝的 Kodak 底片是半糖的珍珠奶茶,Lomography 的這幾款底片對我來說就是全糖的黑糖珍珠鮮奶了,適合偶爾當作滿足口腹之慾的罪惡甜點。

你自己拍攝 135 與 120 的頻率如何?是怎麼開始拍攝 120 底片的?
目前 135 與 120 片幅的底片拍攝頻率大約是 1:3,比方說截至今年 10 月,我 2024 年拍了 25 卷 135 底片與 75 卷 120 底片。目前的底片拍攝數量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,期許自己能再多拍點。我是因為研究所碩一的課堂作業而開始拍攝 120 底片,教授要求我們透過沒用過的器材拍攝作品,我去器材室借了一台 Mamiya 7II 中片幅相機,在紐約街頭拍了 10 張陌生人的人像。在學校掃描與印刷出來的成品太讓我驚艷了,之前只拍過 135 的我,從沒見過這種細膩的畫面與柔順的失焦背景,後來才知道中片幅顆粒細緻的原因是放大倍率比全片幅小;而誇張的背景虛化只是因為片幅較大,而造成同光圈數值卻有更淺的景深的光學效果。道理都懂,但我還是克制不住的先後入手了 Pentax 67 與 Hasselblad 501c 兩台中片幅相機。在紐約每個月都在為生活費精打細算的同時,我卻將辛苦錢往底片攝影的大坑裡倒,這大概就是當男人戀愛時的模樣吧!

對於在美國學習藝術,你認為受到最大的衝擊是什麼?
在美國紐約念藝術研究所,最難的還是生活吧!以我個人的經驗,撇除高昂的學費,在紐約的每個月的生活費開銷大概是在台北的三倍或更多。如果完全不靠家裡提供經濟支援,我還真不知道單靠自己的能力,該如何在這裡闖蕩,加上我自己也還有留學貸款待繳。印象深刻的是,第一個學期剛開學,在某次評圖的過程中,其中一位教授說了一段我一開始不是很理解,現在卻無法不認同的一段話:「現在能在這間教室裡的所有人,都是這個社會的特權階級。」「我哪裡享有所謂的『特權』了?」我當時心想,但後來紐約街頭為我上了一課。在紐約地鐵樓梯扶手旁東倒西歪,正往手臂注射毒品而衣服血跡斑斑的男子、在垃圾桶旁邊大小便的街友、步伐凌亂在街上叫囂著污言穢語的男女、貼近你臉龐朝你要錢要食物的流浪漢等,都是我的老師,他們讓我見識了自己在社會上所享有的「特權」。是啊!一個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,卡在上下階層之間,無法享受上流的特權,卻也不敢說自己沒有特權,從此心中被蒙上了一層隱隱作痛的「羞恥」。在來到紐約之前,我多期待見到曼哈頓的天際線、布魯克林大橋的日出與日落、七彩絢爛的時代廣場、第五大道的神話,這些我都見到了,但他們都有尿騷味。大家都知道要來追「美國夢」,但這個城市太熱鬧,我在這裡喪失了做夢的能力。在這裡感受到的還有好多好多,但篇幅會太長,以後有機會再與各位分享。

幫我們選出一張這次你最喜歡的照片,並告訴我們原因?
如果選擇我家那隻米克斯懶躺在我父親身邊的那張,好像有點太矯情了。我會選另一張使用 Ladygrey 400 黑白底片 拍攝的照片,在大稻埕路邊的小吃攤,店家用大型的半透明防水布隔開了馬路與騎樓,簡單地用兩組折疊桌與凳子創造了一個專屬的半開放式用餐空間,加上畫面右下角放置的輪椅與另一組閒置的折疊桌,每個細節都散發著我很懷念的「台灣味」。是這個影像表現出的「狀態」讓我很喜歡!店家、食客、城市與我,互不驚擾卻緊密相連的狀態。

最後,有任何計畫要與我們分享?或是任何想說的!
謝謝你們閱讀我的文字,不知不覺說了好多,感謝 Lomography 的邀請。在紐約待了三年後,終於要在今年 (2024) 底搬回台灣了!計劃在台灣繼續攝影工作與藝術創作,期待不同環境帶給我的靈感刺激。想出版攝影小誌或攝影書,這也是我一直想做但沒有行動的代辦事項。其他的就順其自然啦!最後,願還在摸索的你,找到滿意的答案。

非常感謝此次謝寬為我們在台灣以及美國拍攝下的影像,以及真實的心路歷程分享,也希望你回台灣後能找到自己的路!想觀看更多作品,也請追蹤他的 Instagram !
written by truelin on 2024-10-14 in
未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