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Lomo LC-A Minitar-1 2.8/32 鏡頭】攝影師林昶志的紀念品:攝影作為一種安身立命的所在
2 Share Tweet攝影師林昶志 為我們試用了 Lomo LC-A Minitar-1 2.8/32 鏡頭 ,太太是作家湯舒雯,從大學入手相機開始,直到去了美國陪讀,開始嘗試將攝影當成維生工具,回到台灣後開始接案,這次除了影像外,也與我們談論對於攝影的看法。
哈囉,昶志你好,很高興第一次在 Lomography 線上雜誌見面,可以介紹一下自己嗎?
大家好,我是林昶志,目前是一名全職平面攝影師,拍攝內容涵蓋室內設計、活動紀錄、建築和人像攝影。能夠將熱愛的事物變成自己的職業,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。
可以聊聊是怎麼開始拍照,並且成為職業攝影師的嗎?
小時候常看父親拍照,或許受到潛移默化。真正開始認真對待攝影,應該是在大學期間,為了人生中的首次出國旅行,決定買下一台二手相機作為自己的旅伴。雖然過了十多年再回頭看,當時照片拍的真不怎麼樣,但正是從那時起,攝影在我的生活中有了特殊意義。像許多攝影愛好者一樣,我最初的拍攝對象是風景、女友,還有一些隨意街拍。步入社會後,偶爾會接到主管安排的活動拍攝任務,或為朋友拍攝婚禮。那時候,我大概就是大家身邊那位「有在玩攝影」的朋友。
真正讓我開始考慮將攝影作為職業,則是因為我太太去美國讀書,我也隨行陪讀。突然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,便將這些時間用來拍攝。在異國他鄉,不同的文化氛圍與環境變化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,拍攝的照片也越來越多。漸漸地,在美國的朋友們,都開始熱情向我詢問攝影服務,以直接了當的「美式作風」將我視為職業攝影師來對待和詢價。坦白說,起初「攝影師」這個身分總讓我有些難為情,感受到不能承受之重。然而,隨著拍攝經驗增多,我也逐漸習慣了這個角色,並持續以「不妨一試」的心態接下更多的拍攝工作。就這樣,攝影師這個職業從一種可能,逐漸成為了我的全職工作。
對你來說,攝影是什麼?
最開始其實很單純,只想讓身邊的人也看到我所看見的,一起參與我的生活。後來越拍越覺得是為了自己,每當捕捉到很讚的畫面,好像會有分泌腦內啡的那種快樂。但除此之外,偶爾仍覺得攝影是為了紀念某種即將到來的失去。在這樣來來回回的想法中,我覺得攝影對我來說,就是一件可以一輩子去思考它是什麼的事情,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。
第一次使用 Lomo LC-A Minitar-1 2.8/32 鏡頭 感覺如何?
開箱第一眼印象:鏡頭比想像中小很多,轉接上 Canon R6m2,看起來沒比機身蓋厚多少。
開始拍攝之後,首先卡關在對焦上。我用手動對焦的經驗不多,心裡打算估焦隨興拍攝,但手跟腦袋拼命想用對焦撥桿瞄準,兩者之間衝突了拍攝節奏。在幾次練習之後,終於找到些許平衡,透過 32mm 這個小廣角焦段,可以輕鬆捕捉自己喜愛的畫面。
在後製調色階段,不知是受到鏡頭特性影響,或者長久以來觀看 LOMO 照片的潛移默化,自然而然呈現了有點特異的顏色效果,拿來表現這次拍攝的工地主題,自己還蠻喜歡的。不知道大家覺得夠不夠 LOMO(?)乍看之下,這顆鏡頭適合不要想太多的人來拍,然而拍攝成果似乎也很適合容易想太多的我。
附帶一提,我其實剛打開包裹就不小心把鏡頭拆爆了,整顆玻璃鏡組掉出來,幸好在 Lomo 人員的指引下,很快又安裝回去。以最後不錯的成像來說,這鏡頭的構造出奇簡單,算是個有趣的特點。
主題是怎麼設定的呢?還是跟自身生活有關?
在選擇拍攝主題時,我幾乎在第一時間就鎖定了室內裝潢的「工地」現場。由於我平時經常拍攝室內設計案,有時也會在裝潢工程進行中前往工地現場進行紀錄,因此,當我收到這顆鏡頭的試用邀請時,立刻聯想到可以利用它來捕捉工地的變化。
拍攝建築或室內空間時,攝影師通常進入的是已完工並經過精心布置的場景。成品照片往往要求畫面的秩序感,強調工整的線條和清晰的焦點,以呈現出一種穩定而平衡的氛圍。然而,裝潢施工中的工地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:那裡是一個充滿生命力、充斥變數的有機空間。在那裡,每天的狀態都與前一天不同。即使設計師有再周密的施工計劃,也難免會被各種現場因素干擾打亂。
我認為,正是這樣的不穩定性,與這顆 LOMO 鏡頭所帶來的隨機性形成了絕佳的呼應。透過這種不確定性,得以在照片中捕捉和展現工地現場那些被「開箱」之前、一段特殊時空中的種種瞬間與存在。例如,那些穿梭在工地的師傅們,他們的身體、姿態和動作軌跡,與這些他們日夜打造的空間之間曾是如此連動而親密。但這些屬於他們的痕跡,在完工之後都將不復存在,和工具一起撤走,和灰塵一起被抹去。
對我來說,紀錄他們的身影,真正完整了我對這個空間的紀錄。
可以幫我們挑一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嗎?以及告訴我們原因?
我特別喜歡這幅照片所呈現出的曖昧不明的氛圍,正如我當初設定的目標一樣,這張照片讓工地不僅僅是一個施工的場所,而是一種模糊的、不確定的、稍縱即逝的情感狀態,介於完成與未完成之間。這種情感也恰恰是我希望透過攝影傳達的。
給一些新手使用這顆鏡頭的建議?
建議大家不要管任何建議,放膽拍!
還有沒有什麼想嘗試的 Lomography 產品?
有機會想試試經典的 Lomo LC-A+ ,好久沒用底片機,已經快忘記那種洗出相片前心裡充滿未知、期待又興奮的感覺。也想知道同一顆鏡頭在底片機上的效果如何。
之後還想嘗試拍攝的題材?或是未來的目標?
前幾年還有得到一些攝影獎項,回台灣全職投入攝影工作後,幾乎沒什麼自己的創作。希望接下來能夠慢慢找回平衡,也想將有趣的畫面呈現給大家。
但還是希望有很多工作 XD
就我們所知,你太太是位作家以及學者,你認為攝影跟文學的交界點是什麼?
這題好難,好想順手把這題推給太太(笑)。
如果最簡單直觀地回答,或許「出版品」就是攝影和文學之間最直接的交界點。當影像和文字在同一頁面上並存時,它們之間的互動,會隨著編輯手法的不同,產生各種獨特的視覺體驗和刺激。話雖如此,刻板印象中,附上太多照片的書,往往會被視為缺乏文學深度;而一張加入或是充滿描述的照片,有時也可能被認為力道不足,失去了影像本身的說服力和自治力。這樣看來,攝影與文學似乎有一種微妙的「相愛相殺」關係。
這也讓我想起經常為《聯合文學雜誌》拍攝作家的經驗。大部分時間拍攝都很順利,但每當我試圖強調作家與其作品之間的聯繫,或者試圖拍出一個「作家該有的樣子」,那天的拍攝就會變得有點卡。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文學的逆襲。
近期還有沒有什麼關於攝影的計畫?或是任何想說的!
感謝 Lomography 提供這次試玩鏡頭和進行採訪的機會!近期,我希望在建築與空間攝影方面能有更多的精進與發揮,目前也正在構思相關的創作計畫。這次的經歷也帶給了我不少靈感和動力。
我前不久翻書時,正好看到一句話,覺得很適合作為這次訪談的結尾:
「模糊的圖像常常不就是我們需要的嗎?」— 維根斯坦
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了各種攝影類型中,那些各自獨特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。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,以模糊而非精確的形式被記錄下來,將如何重新賦予影像意義?再次感謝這次體驗讓我有了思考和記錄的機會。
謝謝昶志的拍攝以及與我們談論成為職業攝影師的來龍去脈,相信人的生命終究需要這樣的靈光一現,才能從攝影愛好者到專職,也謝謝給我們的最後一句來自維根斯坦的話語,呼應了主題,請持續關注他未來的創作,也別忘了追蹤他的 IG !
written by truelin on 2024-08-28 in
未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