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地實測】LomoMod No.1 DIY 紙板相機:社群成員 Ben Liu 第一手分享!

早前我們邀請了本地活躍社群成員 Ben(@kcb7-11)來試玩最新單品 LomoMod No.1 手作紙板相機。熱愛實驗攝影的他對 LomoMod 有什麼評價跟心得?立馬來閱讀第一手分享!

使用了水,底片是 Lomography 400 彩色負片,還有 Fritz the Blitz 閃光燈
---

有關組裝

有別於大部份的組裝式相機都是塑膠製品,這次 Lomography LomoMod 是採用美國黑卡紙,除了紙質厚實有便於組裝外觀上印的菱格紋路也提升了不少質感。也感覺這是台環保的相機,如果說真的不想玩了拆一拆就可以直接回收了XD(編按:對對對,非常環保的造法XD)

LomoMod 的零件上應該是用雷射切割的方式,零件的誤差挺小的密合度頗高,所以不用太擔心漏光的問題,但有些卡榫部件因為真的太剛好所以會比較難裝,我的解決方案就是用筆刀在零件的接觸面將直角削成 45 度角,這樣有接合會更輕鬆一些,在做零件上修飾的時候最好是一次修一點點,因為不夠可以多切一些,但零件切掉太多的部分是長不回來的啊!!!

有發現任合異常的阻力千萬不要硬來,記得停下來看一下說明書,觀察一下零件看有沒有什麼地方修改一下可以幫助接合。

LomoMod 相較於大人的科學與 Lomography Konstruktor 少了去堆疊複雜齒輪與安裝快門彈簧的挑戰,但是也多了一些零件修改上的小挑戰也是可以跟他們批敵,如果大家跟我一樣覺得越有挑戰就越有趣的話 LomoMod 絕對可以滿足你。

組裝小提示:

  • 使用筆刀、尺等工具會讓組裝過程更輕鬆。
  • 在組裝背板時,在 A8 這個步驟前背板的彎曲度都不會如說明書般吻合,所以不用太擔心,扣入 A12 和 A14 兩個部件就好了,而這兩個部件不要垂直扣入,由左往右微微施加一些* 拉力將卡榫卡入開口會比較容易。
  • C6 這零件比較硬比較難折一些,可以尺或者塑膠板墊在切割線後方做輔助,不然施力不當容易損毀。
  • 在 A+B+C 步驟時,N/B 快門選擇桿最好跟鏡頭一起安裝於機身上,這樣會比較容易。
使用了水,底片是 ilford xp2 黑白底片

使用心得

在拍攝上 Lomography LomoMod 也一樣有趣,用液體來取代鏡頭的玻璃真的是一大奇想,不過記得一定要注入液體才能開始拍攝喔!沒錯,我有好奇再沒有液體的情況下會怎麼樣,所以有特別試了一下,答案就是什麼都拍不到,所以記得一定要注水。

左圖為沒有注水,右圖為注水後。是不是差很多!

加水的時候記得也要照説明書圖示一樣由下管注入,因為有止流閥在上管所以也不會太緊張注入的水回流溢出,就放心的將水從注射器打進鏡頭內吧!鏡頭內因壓力的緣故會有一點氣泡空腔算是正常的,不過盡量避免注入太多大氣泡到鏡頭中,我也特別實驗讓鏡頭中有些小氣泡,結果發現對成像的影響是很小的,至少憑我視力不佳的肉眼看不出來。

使用了水,底片是過期 Lomography X-pro 彩色正片負沖

相機對焦的是屬於泛焦的方式,如果沒有裝入零件 W 版上的對焦調整環的話對焦距離是 2.5 m 到無限遠,在這個景深範圍是比較空槍適合拍景不太適合人物特寫,那如果要拍人像或者街拍時要近一點的時候就把對焦調整環裝上吧。

左圖光圈為 f32,右圖為 f16,然而在距離差不多的情況下較大的光圈有點迷焦了。

不過實拍結果發現說明書說的距離範圍還是有一點落差的,可能在用光圈 f32 是如此,而在其他光圈時距離就會有所出入了,至於各種光圈的景深距離就有待大家去發現了,不然都被我講完了你發掘 LomoMod 的樂趣也被我搶走了。

使用了水,底片是 Lomography 400 彩色負片

LomoMod 鏡頭設計的光圈比較小,所以在底片選擇上我會建議用 iso 400 以上的底片(編按:這個很重要!成功率會高超多!),這樣在拍攝上會比較有彈性,晴天可戶外以縮小光圈取得更清晰銳利的照片,室內、陰天用閃燈時也可以提高閃燈的有效距離避免曝光不足的情況發生。


試用總結

關於 Lomography LomoMod 有趣好玩的地方真的太多了,像是跟 Petzval 跟 Daguerreotype Achromat 藝術鏡頭 一樣採用 Waterhouse 光圈片系統,除了隨機附贈的特效光圈還可以自己 DIY ;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液體當成濾鏡去拍黑白底片製造不同的反差,或拍出猶如 LomoChrome Purple 迷幻的色調,這些有趣的 idea 有點想不完、寫不完啊!歡迎大家加入 Lomography LomoMod 玩家的行列,一起去探索無限的可能。(編按:喜歡 Ben 的分享,也別忘了到他的 IG 支持一下喔!)

written by phyllistc on 2019-10-22 in #tutorials

更多有趣的文章